沙漠小说网 > 历史小说 > 大唐朝请郎 > 第324章 五大发明

第324章 五大发明

3年,北宋苏颂和韩公廉等人组织建造了水运仪像台,发明并使用了擒纵器,这是钟表最核心的部件。

    并且发明建造了开合顶天文台。

    全台五层,有一百二十多个小人偶,实现了‘一刻鸣钟,二刻鼓,三钲,四钱,初正皆如是。’

    1267年,郭守敬制《授时历》,确定了回归年为365天5小时49分12秒,比格里高利历早了三百多年。

    另外,郭守敬还提出了海拔的概念和测算方法,设计了赤道经纬仪,发明了滚柱轴承。

    最重要的是,他把计时器从浑天仪这种天像观测仪器上剥离出来,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座时钟。

    古希腊人?呵呵。

    西方人连金字塔都敢造,还有什么不敢说的?

    要知道在唐代中国人就走遍了欧洲和非洲,有着各种详细的地理记录。尤其埃及。

    在十三世纪,授时历和水运仪像台传到西方,被用于建造教堂。

    就好像刘徽开创了圆周率,祖冲之精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,《周髀算经》和《九章算术》,《算经十书》等著作是世界数学的鼻祖。

    这都是不容篡改的伟大。

    开差幂和开差立也是刘徽提出来的,也就是开平方和开立方,祖冲之进行了总结精算。

    周礼有君子六艺,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,数就是数学,计算方法。

    数学经过近一千年的发展,到公元一世纪大成。

    十几个世纪后,西方继承总结了我们先祖的知识财富。如果没有元明清……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“此事不急,诸匠作尽心就好,慢慢研磨即可。”参观了一下钟表计研究所,张军对五位匠作和他们率领的匠工们的工作表示满意。

    虽然有图纸和技巧原理说明,想实现钟表计时也不是那么轻松的,每一个零件,每一个装置都需要不断的试制调试,一遍一遍的尝试。

    其实制作并不算多难,难的是精度,还有动力……宋以前的天文计时仪器都是靠水力,宋代才出现机械弦发条。

    弦发条的制作对这会儿的工匠们来说就有点复杂,需要反复的测算试验。

    不过张军并不怀疑它的实现,还是那句话,有了实物倒推什么都会变得很简单。也就是耗点时间罢了。

    各处巡视,安抚鼓励了几句,给大家发了些赏钱,张军又和韩监丞商量了一下轴承厂的事情,这才出来去了紫阳观。

    紫阳观里面现在规模也是相当大,分成了若干个车间还有实验室。

    穿过前面的大殿,食堂,宿舍区和一个小公园,这里建了一道日夜有人值守的厚高砖墙,通过砖墙上的铁门才进入厂区。

    一进来就是一个巨大的影壁隔绝了外面的视线,照壁上一排大字:‘禁止一切烟火,铁器,违令者斩’。

    绕过影壁,影壁的背面也有字:忠诚勇敢,保守秘密,军武之利,皆有汝功。

    现在的紫阳观,已经是集研发,化工,火药,炸药,制造于一体的大型工厂了,光是实验室就有十几间。

    张军还是小瞧了这个时代的工匠道人,后知后觉的才发现,这个时代已经有了化工,只是还没有那么精细。

    还是他发现尝试着提出来的东西,总是能找到略懂或者能简单操作的人,这才恍然。

    就比如这个时代,道人已经能够初步提炼硫酸硝酸了,只是还不太懂其究竟,也不知道该怎么存储。

    唐代的白铜制取就是用到了硫酸工艺和镍合金工艺。

    而且人们也知道硫酸会引起脱皮,咳嗽等症状,甚至还有应对的药物……好不好使另说。

    还有个道人知道用蔺草可制火药,这给了张军一个大大的惊喜,专门给他搞了个实验室,并许诺了官职。

    不过他这次过来,是来查看甘油和黄甘油的进度的。

    凤翔已经成立了皂坊,用张军提供的配方工艺制作肥皂和香皂,而皂坊的附产品,就是碱水和甘油,都被收集起来浓缩后库存。

    甘油可是好东西,不但可以入药,还是重要的润滑物,当然也是炸药的主要材料。

    不过这会儿离硝酸甘油还远,暂时张军需要的是大量的黄甘油,用来配合轴承的润滑。

    花架轴承已经马上进入量产了,黄甘油势在必行。

    忙忙碌碌下来,时间就到了傍晚,天色昏黄,净街鼓沉闷的响了起来。

    凤翔民户并没采用这个时代常见的坊制,晨钟暮鼓在这里已经成为了街市开门关板的信号。

    净街鼓一响,长街上的商业开始收摊关店,街上纷纷攘攘的人流逐渐减少,归向住宅区。

    净街鼓后,人们也不再会到大街上来,都在曲巷里面活动。

    张军骑在马上,听着一声一声的鼓响,看着被暮光晕照的房间屋落,闻着空气里的炊烟味儿,也没带缰,任着战马自己前行。

    长街被清扫的干干净净,只有屋舍垣墙的瓦面上还能看到积雪,马蹄在石板上踏着清脆的声响,把周围显得有些寂静。

    “郎君。”迎面远处有人召唤。

    武怀表一打马迎了上去,稍后与那几人一起来到张军面前:“郎君,朔方来信。”

    张军看了看三个一身风寒,用麻布裹着口鼻的军士,点了点头:“辛苦了。”

    “职责所在,不敢言苦。”

    “你们是好样的。”张军由衷的夸赞了一句,上下打量了三个军士几眼:“可有伤损?”

    “回郎君,一路顺畅,并无伤损。”

    “如此,便随某回府再叙吧,怀表,着人快马回去通报一声,备了热水和酒菜来。”

    武怀表应了一声,打发了一个亲卫快马回府上通知,那三位探骑抱拳称谢,汇入到亲卫中随行。

    从灵州一路南来回到凤翔几近千里,就算沿途换马不换人的话也要跑两天。

    这些探马信差一路上吃睡都是在马背上解决,而且又是冬天,那真的是相当辛苦,需要极大的毅力。

    好在这一路上还是安全,不用穿吐蕃占领区。